本文作者:admin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困惑(部编版教材的困惑)

admin 2021-03-15 53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困惑(部编版教材的困惑)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几点困惑与问题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几点困惑与问题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 作文教学的困惑.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难以203作的一项教学工作.就目前来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文指导,包括训练体系的确定和作前的指导,现在多数作文训练非常盲目,没有找到一个合适有效的作文训练体系,每次上作文课之前,急急忙忙随便想个题目就让学生写,甚至有些作文题目离学生的生活距离很遥远,这样造成的结果可想二知,学生抓耳挠腮,老师看着学生习作愁眉哭脸;其次,每次写作之前需不需要指导,如何指导才有好的效果,也是另很多语文同仁伤透脑筋的问题.二是作文批改,因为每写一次作文,每个老师要批改60篇左右的学生作文,耗时耗力,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看后,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就塞到抽洞里去了,老师的心血没有换来丝毫的效果.三是作文讲评,到底怎样的作文讲评模式才能使学生有真正的收获,起到较好的效果.由此,就出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三:作文教学到底如何指导、批改以及讲评?

     三、课内阅读教学的困惑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两大能力;而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据此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水平及层次.当然,也不可否认,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的我校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所以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一: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四、关于"应用多媒体"的困惑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以上是我利用一天的时间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以来的几点困惑,当然,困惑不止这些,由于认识非常肤浅,谈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恳切希望我们学校的全体语文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语文学习情况和困惑的作文怎么写

    一,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听讲的效率,做题的感觉来写写你最吧近的学习情况,二困惑就可以大胆提出拉,不会做的题,听老师讲了还是不懂的方面,以及希望提高的部分,三.最后谢谢你的解决办法和信心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中有哪些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过一些盲从,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今天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商讨.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

    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些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可能会对鲁达重义轻财、惩恶扬善的行为肃然起敬,而那些少数喜欢恃强凌弱的学生可能会从镇关西的惨死中吸取教训.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不仅要知道鲁达具有嫉恶如仇的传统美德,还要知道鲁达为何要用拳头而不是法律来惩治恶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们面对纷争,还需不需要再用拳头去解决问题.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阅读大多数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说,目前高考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感悟,高考中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县市教研员下来听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过去,只进去,不出来,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进行拓展,不是不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让学生看录像绘画等手段不是不好.然而,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103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架空文本,淡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困惑(部编版教材的困惑)

化文本,能实现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吗?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

    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据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21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问题.而后者是更重要的问题.对话,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但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于是只能廉价歌颂,只能不着边际地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话,只能王顾左右而言它.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练内功,就会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是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之一.但有些教师,虽然有迫切地调动学生的愿望,但却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课堂上尽管对学生百般鼓励,大献殷勤,学生却不领情,不想主动,不愿成为主体.这里固然有学生阅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但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还是缺少有效的203作办法,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功力不够.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szxmzwx.com/zcc/10822.html发布于 2021-03-1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章成成文学网站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