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哪一首诗写出了他身处逆境,表达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在困境中写的乐观的诗.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苏轼乐观豁达的事例再结合他的一些诗句
被贬黄州之时,在沙湖那 被雨给淋了 很狼狈 没有雨具 但并未慌张避雨 而是如同闲庭信步 而后作下《定风波》 你查查写作背景资料 故事就都出来了
苏轼面对仕途不顺豁达乐观的事例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苏东坡旷达乐观的事例
太多.比如他作诗《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既可以说他是在发牢206,又何尝不是一种旷达和了然.
苏东坡因为在政治上和王安石一派有太大的分歧,两人并没有私怨,却在治国理念上有太大的分歧,王安石为了实行改革不惜离亲叛众,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是他的激进,独裁和理想主义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而苏轼因为说了一些很多人都不会说的实话,发了些牢206,种下了他后半生的颠沛流离甚至客死异乡的祸根.他因为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曾写下了"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这可以被当作豁达为后人所称道,在当时的苏东坡看来,又何尝不是他无奈的慨叹.他也曾经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感情伤感的诗句.而他真正值得人佩服之处就在于在经历了这样的种种艰难后,他还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在困境中写的乐观的诗.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分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通过雄奇壮阔的自然美景来展现自己的人生
感慨,借以表现忘怀无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临江仙·夜归东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是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气势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