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照《苏轼传》读后感,越多越好
你对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作的"变"与"不变"的分析有何感想?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摘抄一个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古今文人永恒的生命咏叹调:人生短暂,宇宙无穷;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基于这样的"生命观",文人不免要伤春惜花、对镜抚鬓,生出无尽的闲愁忧思;还有甚者,寻仙访胜、炼丹服药、导引叠坐,想飞举升天,惧怕生命过程的结束.而苏轼面对生死,却非常坦然:人之初,一口气;生也气,死也气(生命元气),何惧之有?于是,他在《前赤壁赋》里豁达地咏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这里苏轼用"变与不变"的独特的视角来解读生命: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瞬息万变,一瞬也不会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物我将来都要变为气体,回归之然,物我最终归于同一永恒;那你们还羡慕这长江和明月干啥?在苏轼的笔下,生命真是个奇妙的东西,生命的现在时:斗转星移,瞬息万变;生命的将来时:物我永恒,回归自然.生命的形态与现在、将来、自然、宇宙是融为一体的,这就是生命的圆融性.苏轼既对生命已参悟到如此透彻的地步,他还会对什么想不开呢?故,最后被贬到海南岛还是乐呵呵的,笑对人生,坦然生死.无怪乎苏轼的诗文会有永恒的魅力,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阐释是最透辟、经典的,超越了时空的阅读障碍.
苏东坡传卷二读后感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
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73"'波'若是
'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
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
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
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
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
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111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每章读后感.
原发布者:李鹏亚
苏东坡传每章读书笔记【篇一: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我读的《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写的传记.全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分成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与流放岁月.作者对苏东坡的生平逸事及所作辞赋进行解读,从而分析苏东坡的心理性格.纵观苏东坡一生,只能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73"'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
三家思想思想对苏轼的影响300字
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广泛吸取,兼容并包.因而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既充满矛盾,但经他消融调和之后,又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这是苏轼思想的独特之处.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对三家都有吸收,又都有扬弃,他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三家思想中,从人生处世态度看,儒家是积极用世的,而释、道则归于虚无,是消极出世的.这两方面是矛盾对立的,在一般人的思想中很难兼容,但苏轼却能加以消融和调和,找到他们之间的共通点,从而融为一体. 但三家思想在苏轼生活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中,表现并不完全相同.从总体上看,苏轼在政治上表现出一种积极用世、经世济民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生活上,在处世和人生态度上,特别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逆境时,就更多地表现出佛、老思想的影响,常常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从时间发展上看,则贬官黄州以前,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他关心现实政治,推崇和学习贾谊、陆贽那样的政治热情,反对空言,积极从政,重视对现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对现实政治提出许多改革的建议和实际的措施.而贬官黄州以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来愈明显,愈来愈重要.
不过,虽然苏轼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侧重面,但三家思想又都是纵贯他的一生的.他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73:?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他对老庄思想是一拍即合,很自然地在内心引起共鸣.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他从年轻时起也深有爱好,至晚年也没有改变.谪居惠州时,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求刘尽发道术之秘,并希望对方惠赠给他炼成的外丹.在信中说,他?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对佛家他也很早就有接触,年轻时即与蜀中的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往.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辨说法,颇有感悟.他回忆当时情况说:?每往见师,清坐相对,时一闻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到贬居黄州时,他在很长时期中?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唯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不仅研习佛理,而且在佛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他在反省往日的?举意动作?,求?自新之方?时,便?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到城南精舍安国寺,?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149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而愈到晚年,愈是遭遇不幸,在生活上便愈多地吸收佛、老思想,作为处逆为顺、安以自适的一种手段.他齐生死,一毁誉,轻富贵,善处穷,随缘自适,超然物外,更加努力追求?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如他在给子由书中所说的:?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所谓?但尽凡心?,就是他所追求的?以时自娱?,而?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可作乐事也.?而这种人生态度的基础,便是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但在另一方面,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致君尧舜?、?尊主?、?泽民?的政治理想.因此,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在苏轼一生的不同时期,尽管有主次的不同,有消长的变化,却是始终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