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句中,表现他乐观旷达情怀的诗句有哪些?
晕`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悲欢离合的事都能看透
还有什么看不透?
、
古来文人最怜月
月亮的圆缺也不能影响了
这句跟刘某的竹枝词一样豁达
乐观豁达,成就自我苏轼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潇洒的词人本来就生性豁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的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看孙郎"的奇想中跃现的,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风采!
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魏尚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挽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略"的恶星天狼!
笔力恣肆的射猎之景,引出思出千载的豪迈心志,真有东坡自许的"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之壮声雄调.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苏轼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豁达乐观地处世态度充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窗前,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悼念他死去的妻子而作的.苏轼的妻子王弗死后十年,有一次他在梦中与亡妻相会,醒后写下了这首词.所以,词一开始就点明十年来两人生死阻隔.首先,词人通过两个假设的情景写极度的思念.第一个设想是,想和千里之外的孤坟中的亡妻,共同诉说死别后的悲凉,这是不可能的愿望,却显出了词人的一片痴心;第二个是进一步的设想,纵然有一天与亡妻相见,也应该互不认识了吧?因为这些年来,自己奔波官场,历经沧桑,以致灰尘满面,头发斑白,已不是过去的我了!
紧接着上半阕表达的情感,在词的下半阕中,词人则紧扣题意,围绕"梦"展开描写.词人终于在梦中回到了家乡,并在梦中见到了十年来日夜思念的妻子.他看见妻子正坐在小窗前,梳理着满头秀发.词人只选取了妻子生前极平常的一个生活细节,而"梳妆",正是他记忆深刻、永难忘怀的情形,抒情十分真切动人.而此时梦中相逢了,却又对面不能言,只有泪千行.虚实相生,情境真实,的确是千回百转,无声胜有声.
在词的最后,写梦后之情,幽冷的明月,照着埋葬亡妻的长满短松树的山冈,这正是令词人最为悲痛的时候.全词以写景结束,既显得情意悠长,又照应了前面的"孤坟",造成回环反复的抒情结构.
这首词典型地反映出在苏轼旷达乐观的大丈夫气概的后面, 也隐藏着儿女情长的温柔的另一面.真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苏轼也是心情中人啊!
描写苏轼乐观的段落
乐观东坡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当历史的波浪风驰电掣般向我们涌来时,大家可曾看到那最高的——三千尺波浪?那是苏轼乐观人生二百年的成熟的浪花,撩人心弦的浪花.
曾经多少次热血沸腾,曾经多少回默默吟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又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伸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是苏东坡的成熟,是他在黄州最寂寞而又最丰厚的收获.正因为如此,他的名字才嘹亮地回响在黄州大地;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文才在逝者如斯的长江黄河上久久流荡;正因为如此,他,东坡居士,才在历史的浪花中,独领钟秀,独树一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呵,有谁能和他比这番悠闲."不在乎是雨是晴",不在乎生活的风雨如何向他袭来.他有的是他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本钱——一种超乎尘世的心态.曾经,一种忠义奋发,欲从天下为己任的旷世胸怀伴着他官至礼部尚书,其间,他鞠躬尽瘁,为国家兴利除弊.然而小人的嫉妒使他的命运改变,毕竟他是文人,也会胆怯.在朝廷的官差去抓他时,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在狱中受尽了侮辱和严刑,被贬黄州.即便这样,苏轼终究还是苏轼,痛定思痛中,"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青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这便也罢了,然而上苍似乎要考验他的意志,要考验所谓的"真金不怕火炼",于是他"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饥寒相乘除,未见可吊贺",真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试问天下还有比这更惨更绝的事?想那屈原不过是流放几回,可毕竟他还有朋友相勉,而他苏轼却"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驾,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无友人一字见及,有书之与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而结局呢,屈原禁不住难熬的寂寞,纵身跳进汨罗江,苏轼呢,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者"欣然悟到"长江绕廊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真不愧一代大师,亦如他必须"执铜琵琶"才能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气,更兼有他"枕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闻之则为声,目遇之则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恣意的雄健阳刚之气.
在这样的人格面前,任何语言都失去了它本身的丰富内涵和外延,也无须用任何语言来装饰.它本身就是发光的,万丈光芒照神州.
我们站在900年后的今天,看历史高浪伴着苏轼人格,诗作滚滚涌来.虽然我们不能触摸到历史镌刻的那份永恒,却依然能感受到那身正气,那满骨子的不屈和那旷世的乐观,这也正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呀!现在,我们已不是那个被贬的时代,无须抱着一腔勇气去领略那份世态炎凉.可是在生活中,我们也许还会有太多的无奈,这时,想想东坡居士吧,比起他的不幸和无奈来,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开启你的心扉,任风倾听你的心声,凭雨洗涤你的意志,这样千百次后,所有的不幸和无奈都会雨化为一串串涟漪,然后荡到心湖深处,镌刻在你的思想上,这便成了你的人格,你的财富.
苏轼豁达开朗的诗句!!!4句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